Pei-Yu Yang

1 minute read

相信家中有小嬰兒的爸媽,對下面的對話應該都不陌生(笑)
「玩具髒髒,不要放嘴巴」
「亂咬東西會生病喔」
「不要咬拖鞋!(崩潰)」
不管什麼東西,拿到手上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放到嘴巴啃,不知道對小孩到底有什麼魔力?
而且越不能吃的東西越喜歡放嘴巴,真的給食物了還不見得買單。(我彷彿看到螢幕前的你們在點頭了XD)

在做發展評估的時候,大概有至少6成的家長會問過我類似的問題,
要怎麼阻止寶寶把東西放嘴巴?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些關於玩具放嘴巴的科學論述。

年紀多大的孩子會想把玩具放嘴巴?

有文獻指出,寶寶最早在1個多月就會開始出現手放嘴巴的動作。到3~4個月,當抓握的能力越來越好,東西放嘴巴的頻率也會逐漸增加,高峰值落在6~9個月。普遍上到12個月大時這樣的行為會逐漸下降,直到16-23個月時玩具放嘴巴的現象就會明顯地減少許多。每個研究的時間點都有些許的差異,可能和孩子的經驗有關,也可能和成熟度有關。

為什麼孩子會想把玩具放嘴巴?

談討玩具放嘴巴這件事情的研究不少,大致可以把孩子喜歡啃玩具的理由分成以下幾點:

  • 安全感
    有研究指出,當寶寶在啃咬自己的手指或玩具時,可以藉由口腔刺激來得到安全感,因此也可以視為寶寶自我安撫的一種方式。

  • 探索環境
    玩具放嘴巴大概從寶寶有能力抓握(3~4個月)開始,因此科學家認為,口腔的探索和手部探索一樣,對於寶寶而言都是認識物品的途徑之一。藉由啃咬,寶寶可以知道玩具的質地、味道、形狀等等。科學家發現,寶寶通常對從未拿過的新東西會啃咬得特別起勁,當對物品的熟悉度增加後,啃咬的時間也會慢慢減少,或是發展出另一套新玩法,因此推測玩具放嘴巴是寶寶認識新物品的一種方式。也有科學家發現,寶寶的啃咬行為和手部操作的能力有關,當寶寶玩玩具的方法越進階,則啃咬的頻率越少。

  • 建立腸道免疫功能
    Fessler這位學者在2004年提出「腸道免疫假說」,認為寶寶藉由啃咬玩具的方式,讓生活環境中的一些微生物、細菌或病原體進入腸道系統,藉此更新或產生抗體以及粘膜免疫。不過這個假說也提到,母乳對於這個時期的寶寶具有相當程度的免疫保護力,因此在能保護寶寶在啃咬玩具的過程中免於得到腹瀉、過敏等新生兒常見疾病。Fessler認為,2歲以後的寶寶啃咬玩具頻率大幅下降,和一般人類平均離乳時間相去不遠,是有其意義的。

  • 練習口腔動作與發音
    有研究發現,啃咬玩具的高峰期正好是寶寶開始發出一些不同於新生兒時期聲音的開始,認為在啃咬玩具的過程中,口腔、舌頭、聲道的動作及位置變化,都是讓寶寶探索與發展語言的過程。

  • 寶寶正在長牙
    長牙的過程中,寶寶可能會因為牙齦不舒服而想要啃咬玩具。若是這個原因,家長可以試著將寶寶常用的固齒器放進冰箱一陣子後再給寶寶玩,讓寶寶啃咬冰涼的東西也可以舒緩長牙的不適。

玩具放嘴巴可能面臨的危險以及處理方式

雖然把玩具放嘴巴玩有這麼多好處,但是有幾點事項還是要提醒大家:

  • 確保不會吃進有害物質 有些品質不良的玩具可能在寶寶啃咬玩具的過程中會發生掉漆、斷裂等狀況,讓寶寶不小心吃到含有有害化學成分的東西。因此,在選擇寶寶的玩具時,務必特別注意玩具的品質或成分,盡量選擇有安全標章或成份無毒的玩具(如下圖),就算不小心誤食也不至於發生危險,才能讓寶寶玩得安心。

  • 確保不會因誤食小零件而窒息
    有些玩具會附帶一些可拆卸的小配件,對於較小的孩子而言,有可能咬著咬著就把配件也一起吞下去了。因此,我通常會提醒家長,新買的玩具務必自己用手拉拉看每一個可能分離的地方或配件,先將可拆卸的配件拆除後再給孩子玩。

  • 盡量不給小於1歲的孩子玩小而圓滑的東西
    不給孩子玩如彈珠、花生米、堅果、或葡萄乾等小而圓滑的物品。這些都是當寶寶不小心放進嘴巴後,容易吞下造成窒息的東西。若是在進行一些精細動作的練習,我一般會建議家長使用如2公分立方的積木,就算寶寶玩著玩著放進嘴巴,也不容易吞食。最重要的是,操作這些可能發生危險的遊戲時,家長務必全程且專心的陪同,不要讓孩子自己操作!

  • 適度的清潔
    無論吃手還是啃咬玩具,寶寶確實都有可能因為吃進病原體而生病。因此,適時的清潔消毒還是有其必要性。

Safe toy

由上述內容可知,要求1歲以內的寶寶不要把東西放進嘴巴,幾乎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事實上,口腔的探索對這時期的寶寶非常重要。因此,與其想辦法不要讓寶寶把玩具放嘴巴,不如製造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安心地探索吧!
提醒大家,若孩子過了2歲之後,仍然頻繁地把玩具放進嘴巴,且玩法單調少有創造性,則強烈建議帶孩子前往醫療院所接受更進一步的評估喔!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