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Yu Yang

1 minute read

常有帶著孩子前來評估的家長很擔心地問我,「醫生說我的寶寶低張,該怎麼辦?」或是「寶寶有低張,長大會自己好嗎?
資訊量爆炸的現在,只要在搜尋引擎打上「張力異常」就會出現上百萬筆的資料,但是家長多半在看完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後,對於張力到底是什麼,仍然一頭霧水,甚至越看越擔心……

肌肉張力與肌肉力氣

從定義上來看,肌肉張力 (muscle tone) 指的是肌肉處於休息狀態下,面對被動牽拉時所產生的阻力;也可以說是肌肉本身的彈性。因此,當我們在評估肌肉張力時,通常會要求受測者放鬆不要出力。
肌肉力量(muscle power)則指的是肌肉對抗某種阻力(地心引力也是一種阻力)所發出的力。評估時會給予受測者一個阻力,請受測者盡可能出力對抗。
當然,肌肉本身也是一個複雜的組織,其他太過生澀的生理機轉我們今天暫且先不談。
看到這裡,您可能還是一頭霧水,到底肌肉張力跟肌肉力氣有什麼不一樣?
沒關係,讓我用橡皮筋與包便當來比喻給您聽。

想像您手上拿著兩條鬆緊不同的橡皮筋,一條很緊很難拉開,一條很鬆不用太大力就可以將其撐開。橡皮筋就是我們的肌肉,而這個鬆或緊,就是所謂的肌肉張力。

肌肉張力可以看做是肌肉本身的彈性。

當我們今天希望肢體做出一個動作時,就像橡皮筋被賦予包便當的任務一樣。如果拿到比較鬆的橡皮筋,可能需要多繞兩圈才能把便當盒綁好不會鬆開,也有可能繞了好幾圈還是綁不緊。這就像是低張力的寶寶,要做出一個動作可能需要比張力正常的寶寶花上多一點力氣,也有可能出了很多力但還是做不到同樣的動作,甚至因為出錯力反而出現其他的代償機制。

反之,如果拿到比較緊的橡皮筋,可能稍微拉開就能綁好便當盒,也有可能橡皮筋太緊反而讓便當盒扭曲變形。這就像是高張力的寶寶,在某些狀況下可以藉著張力就簡單做出一些動作,但是也可能受到張力的影響,讓動作的型態看起來怪怪的。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高張力寶寶的踮腳尖步態。由於張力的影響,高張力寶寶可能很早就可以利用張力站起來,但如果缺乏控制能力,或是張力強過自己的肌肉力量可以控制的程度,就會使得每一次站立或行走時都使用踮腳尖的方式在動作。
tip-toe pattern

事實上,產生一個動作,需要肌肉張力、肌肉力量、與動作控制三者共同協調合作
movement

每個人的肌肉張力都略有不同,肌肉張力也不像肌肉力氣能夠測量出一個客觀的絕對值。從物理治療師的角度來看,只要能產生具有功能性的動作(比方說步態正常的行走),那麼肌肉張力高低造成的影響就不大
然而,臨床上確實有些寶寶因為肌肉張力的問題,使得早期的動作發展較一般張力寶寶來得困難。這些寶寶容易出現怎樣的表現呢?從物理治療師的角度又要怎麼看待及處理這樣的張力問題呢?我們留待下篇再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