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左右,許多資源匱乏的開發中國家正面臨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保溫箱的短缺即是其一。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哥倫比亞小兒科醫師Edgar Rey Sanabria 便提出袋鼠式照護的概念,讓相對穩定的早產寶寶和母親進行長時間的肌膚接觸,用以取代短缺的保溫箱,提供早產寶寶較佳的體溫調節支持。
premature
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中,餵食管(無論是鼻胃管或口胃管)應該可以排在早產寶寶常用管線排行榜的前三名。很多人可能會好奇,吃,不是一種本能嗎?不是應該生下來就會吃嗎?事實上,對早產寶寶來說,由口進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早產兒生命徵象穩定、脫離呼吸器後,體重增長狀況及口腔進食能力往往是寶寶能否出院回家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可不可以自己從嘴巴吃」便成為寶寶出院前,家長和醫師最關心的議題了。
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中,我們常可以見到護理師將休息中的早產寶寶擺在不同的姿勢下,有時趴著、有時躺著,到底這些不同的姿勢對於早產寶寶有什麼用意呢?又要如何選擇合適的擺位姿勢呢?這些姿勢在出院回家後一樣適用嗎?